– 代谢异常: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若嘌呤摄入过多(如大量吃动物内脏、海鲜、啤酒)或代谢能力下降(如肥胖、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会导致血液和尿液中尿酸浓度升高。
– 尿液偏酸:尿酸在酸性尿液(pH值<5.5)中溶解度极低,容易析出结晶,逐渐聚集形成结石。熬夜、压力大、喝水少会加重尿液酸化,加速结石形成。
这类结石更“偏爱”男性(男性尿酸水平普遍高于女性)、肥胖者和有痛风病史的人,复发率较高(5年复发率约50%)。
泌尿结石
草酸钙结石:“高草酸”或“高钙”引发
草酸钙结石由草酸与钙结合形成,是最常见的泌尿结石(占60%-70%),形成原因更复杂:
– 草酸摄入过多:菠菜、苋菜、杏仁、巧克力等食物富含草酸,过量食用会导致尿液中草酸浓度升高,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结晶。
– 钙代谢异常:肾脏对钙的排泄增加(如高钙尿症),或饮食中钙摄入与草酸失衡(如补钙过多同时吃高草酸食物),会促进草酸钙结晶析出。
– 尿液浓缩:喝水少、出汗多导致尿液浓缩,草酸和钙的浓度相对升高,结晶更容易聚集。
草酸钙结石男女发病率相近,年轻人也较常见,复发率低于尿酸结石(5年复发率约30%),但更容易引发剧烈疼痛。
泌尿结石
再看“长相”:症状与检查表现有差异
两种结石在身体里“兴风作浪”的方式不同,检查时的“亮相”也各有特点。
症状:疼痛与梗阻的差异
– 草酸钙结石:质地较硬、表面可能带棱角,在尿路中移动时容易摩擦黏膜,引发剧烈肾绞痛(腰部或下腹部刀割样痛),常伴随肉眼血尿;若卡在输尿管,容易导致急性梗阻,肾积水进展较快。
– 尿酸结石:质地较疏松、表面相对光滑,移动时对黏膜的刺激较小,疼痛多为隐痛或胀痛;但尿酸结石可能呈“泥沙样”,容易堵塞输尿管下段或膀胱出口,导致排尿困难、尿流中断。
检查:影像学表现“藏不住”
– 超声检查:草酸钙结石含钙量高,超声下呈现“强回声”,后方有明显“声影”(像影子一样),容易被发现;尿酸结石含钙量极低,超声下多为“淡回声”,声影不明显,可能被漏诊。
– CT检查:草酸钙结石在CT上显影清晰(高密度影);尿酸结石密度较低,显影较淡(低密度影),需要特殊窗位才能识别。
– 尿液分析:尿酸结石患者尿液pH值多<5.5,常伴有尿酸升高;草酸钙结石患者尿液中草酸或钙含量偏高,pH值多正常(5.5-6.5)。
泌尿结石
总结:记住这3个核心区别
尿酸结石
形成核心 :高尿酸、尿液酸性
典型人群 :男性、痛风患者、肥胖者
治疗重点: 碱化尿液、降尿酸、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