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买菜时,看见巷口的张奶奶挎着竹篮在挑鸭子,篮子里还躺着莲蓬、菱角和一把嫩姜。”丫头,明天处暑啦!”她眯着笑眼跟我说,”老话说’处暑吃五宝,秋冬病不扰’…”这话让我突然想起儿时外婆在处暑这天,总会变戏法似的端出几样时令吃食。这些藏在节气里的饮食密码,可比朋友圈转发的养生帖靠谱多了。
一、处暑鸭:给苦夏画个油润的句号
南京同事总笑话我们北方人不懂吃鸭,直到去年处暑我去她家,尝到那碗用麻鸭和沙参炖的金黄汤,才明白什么叫”处暑送鸭,无病各家”。鸭肉得选放养的老麻鸭,焯水时加几粒花椒,小火慢炖到筷子能轻松穿透腿肉。汤面上浮着晶亮的油珠儿,喝一口能从喉咙润到胃底。
有个冷知识:处暑鸭一定要留皮炖,油脂能锁住鸭肉的鲜味。我去年图省事买了分割鸭腿,结果炖出来汤清肉柴,被老妈念叨”糟蹋节气”。现在学乖了,提前两天就跟相熟的摊主订整鸭,炖汤时扔两片宣威火腿,那香气能把邻居家小孩馋哭。
二、嫩姜炒肉:给脾胃装上”小太阳”
“冬吃萝卜夏吃姜”这话我原以为只是顺口溜,直到有年处暑贪凉吃坏肚子,爷爷用仔姜丝炒土猪肉给我压胃,才懂古人智慧。选白胖带紫尖的嫩姜,切片时能闻到辛辣里藏着清甜,配三分肥七分瘦的黑猪肉猛火爆炒。夹一筷子盖在米饭上,姜汁渗进饭粒的香气,能让人忘了空调房的寒气。
关键在火候:姜片要炒到边缘微卷,肉片刚断生就起锅。第一次做时我把姜炒蔫了,辣味全失,爷爷笑说这是”把太阳炒成了月亮”。现在每到处暑,这道菜必出现在我家餐桌,老公说吃完从脚底往上冒热气,比暖宝宝还管用。
三、龙眼糯米粥:失眠人的”天然褪黑素”
外婆的处暑保留节目,是那锅用新鲜龙眼和桂圆干双杀的甜粥。圆糯米提前泡发,和去核龙眼肉慢火熬到米粒开花,临出锅前撒一把枸杞。粥色像晚霞似的金红透亮,喝到碗底会发现沉着的几粒桂圆干,咬开是爆浆的甜。
现代人该学的吃法:熬夜加班那几年,我总在处暑前后煮这粥当宵夜。有回突发奇想加了勺醪糟,结果香甜味直接翻倍,喝完躺床上像被施了沉睡魔咒。现在我家冰箱常冻着剥好的龙眼肉,处暑这天必定熬上一大锅——毕竟谁能拒绝这碗”可以吃的安眠药”呢?
四、菱角烧排骨:给骨头缝里灌”胶水”
菜场水产摊突然出现的菱角,就是处暑最明显的信号。选青壳饱满的嫩菱角,和排骨红烧时要先煎出糖色。菱角吸饱肉汁后变得粉糯,咬开时沙沙的口感像在吃板栗,却比板栗多了分水灵灵的鲜。上周邻居李姐关节炎犯了,吃了我送的这道菜直说关节缝里像抹了润滑剂。
翻车经验谈:有次贪快用高压锅,结果菱角全化成了淀粉糊。现在我都用砂锅小火慢笃,中途加勺香醋让排骨更酥烂。女儿最爱挑浸满肉汁的菱角吃,说这是”长在水里的糖果”。
五、百合银耳羹:给肺腑贴”保湿面膜”
处暑午后最惬意的,莫过于捧碗冰镇的百合银耳羹。选丑丑的土银耳,撕小朵和鲜百合炖出胶质,加两片雪梨增加清甜。晾凉后撒上干桂花,琥珀色的羹体里沉着半透明的百合瓣,勺子搅动时能拉出绸缎般的银耳丝。
有年秋燥咳得厉害,中医朋友让我把雪梨换成枇杷花,结果这碗”仙女汤”直接封神。现在每到处暑,办公室小姑娘们都追着问我做法,毕竟谁能拒绝这碗喝下去会”从喉咙美到脚尖”的甜品呢?
傍晚给老妈送处暑鸭汤时,她正给窗台上的薄荷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