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精依赖者而言,酒成为日常生活的 “必需品”,即便医生明确警告仍难以戒除。这种看似不理智的行为背后,最新科学研究揭示了一个全新视角:肠道菌群可能是驱动酒精依赖的关键因素之一。酒精作为肠漏的 “促进剂”,既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破坏肠上皮屏障,还能自由扩散至全身器官,引发神经炎症和情绪认知改变,而肠道菌群与酒精依赖的深度关联,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新方向。

2022 年 10 月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证实,酒精依赖行为可通过肠道菌群传递。科学家将酒精依赖合并肝硬化患者粪菌移植前后的菌群分别移植给无菌小鼠,发现接受患者移植前菌群的小鼠,对酒精的偏爱显著高于接受移植后菌群的小鼠。临床数据显示,患者接受健康粪菌移植 15 天后,酒精渴望显著减轻,且效果持续 6 个月;血清炎症水平下降,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菌群分析表明,移植前小鼠肠道中丁酸盐等短链脂肪酸减少,脂多糖结合蛋白升高,提示肠道屏障受损;而 Pseudoflavonifactor 等菌群丰度与酒精偏爱呈负相关,进一步印证菌群组成与酒精依赖的关联。更值得关注的是,移植前小鼠小肠有 843 个基因表达改变,远超肝脏和前额叶的基因变化,凸显肠道作为菌群与宿主交互核心的重要性。
另一项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的研究则揭示了肠道菌群与酒精诱发情绪异常的关联。长期酒精暴露的小鼠出现焦虑、抑郁样行为,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肠漏现象明显,海马神经元损伤;而补充益生菌可改善这些异常。粪菌移植实验更具说服力:接受酒精暴露小鼠菌群的受体小鼠,即便未接触酒精,仍出现相同的行为异常、肠道屏障损伤、血清炎症升高及海马神经炎症激活(NLRP3 炎性体增加)。这表明酒精塑造的异常菌群可独立引发抑郁样行为,而海马体神经炎症可能是关键机制。

两项研究共同指向一个结论:肠道菌群通过 “肠 – 脑轴” 深刻影响酒精依赖行为。酒精首先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有益菌如产短链脂肪酸菌的丰度,增加促炎菌群,导致肠漏和全身炎症;炎症信号经血液循环影响大脑,激活神经炎症通路,改变情绪调节和奖赏机制,强化酒精渴求。而健康菌群移植或益生菌干预可逆转这一过程,通过恢复菌群多样性、修复肠道屏障、减轻神经炎症,降低酒精依赖和情绪异常风险。

这些发现为酒精依赖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成为辅助戒酒的重要手段。对于 “无酒不欢” 的人群而言,其肠道或许真的 “养着一群嗜酒的微生物”,而改善菌群平衡,或许能帮助他们打破酒精依赖的恶性循环。未来针对酒精依赖的治疗,或许会从单纯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拓展到结合菌群调节的综合方案,为戒酒者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