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Case Rep》2017 年报道的一则案例引发关注:一名 65 岁患多种慢性病的女性因长期大量饮用含副干酪乳杆菌的酸奶饮料,出现肝功能紊乱和肝脓肿,血液与引流培养均检出该菌,虽经抗生素治疗未改善,后发现合并肺脓肿感染肺炎克雷伯氏菌,更换抗生素后痊愈。该案例中患者血液中的副干酪乳杆菌与酸奶中菌株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益生菌或发酵食品不安全。

乳酸菌是能发酵乳糖产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涵盖乳杆菌、双歧杆菌等多个属,是发酵食品和益生菌产品的常见成分。商业发酵剂多以乳杆菌、乳球菌、链球菌为主,日常酸奶中常见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均属此类。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消化道黏膜表面定植的固有乳酸菌及通过饮食摄入的外来乳酸菌,仅存在于消化道管腔内,肠血屏障会阻止其进入血液,正常食用不会引发健康问题。

乳酸菌引发菌血症极为罕见,需特定条件同时存在。首先是肠壁屏障受损(肠漏),多由长期不健康饮食导致,如全谷物、蔬菜摄入不足,加工食品、甜食食用过多及饮酒等;其次是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白血病、艾滋病、器官移植术后等慢性疾病患者;此外还需存在黏膜破损情况,如拔牙、插管、误吞异物时,乳酸菌可能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2008 年荷兰报道的 24 人因益生菌治疗胰腺炎死亡案例,及 2019-2021 年报道的乳酸菌菌血症案例,均符合这些特殊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菌血症发生时血液中并非只有乳酸菌,更多是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菌。人们对乳酸菌的恐慌多因聚焦于 “本应有益” 的菌株,却忽略了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和特殊状况。就像不能因某人被狗咬就否定所有宠物,也不能因个别案例就全盘否定益生菌。
日常生活中,人们长期食用自制酸奶、浆水、泡菜、辣白菜、酸菜等富含乳酸菌的发酵食品,并未出现高频菌血症。事实上,多数国家在荷兰事件后加强了菌株管理,减少乳酸球菌使用,改用更安全的乳酸杆菌。一些实验室选用的特定菌株如 NS8,至今未出现在菌血症相关名单中。

随着研究深入,益生菌的定义也在更新,以往被视为有害的大肠杆菌部分菌株进入有益菌名单,而曾在消费名单中的粪肠球菌 2011 年被列为有害菌。这提示益生菌的安全性需结合具体菌株和个体情况判断。
总体而言,健康人群正常食用益生菌产品和发酵食品无需担忧。个案仅反映特殊情况下的风险,不能代表普遍安全性。只要保持均衡饮食、维护肠道屏障健康,益生菌就能发挥有益作用,无需因个别案例而对发酵食品和益生菌产品过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