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个人和家庭的辐射防护,需先了解辐射来源与传播途径。人体接触辐射主要通过五种途径:自然界天然辐射、日常生活环境、饮食饮水、医疗保健及人为核泄漏等。针对性掌握防护知识,才能有效降低健康风险。

自然界天然辐射是无法回避的基础辐射源。土壤中存在铀、钍、镭等放射性物质,其衰变产生的氡气是主要威胁。美国数据显示,人体每年因吸入氡产生的辐射剂量约 2.28mSv,占总剂量的 73%;通过食物摄入的放射性物质造成 0.29mSv 剂量。宇宙辐射和地面辐射每年分别带来 0.33mSv 和 0.21mSv 剂量,乘坐飞机时宇宙辐射暴露会增加,10 小时飞行约增加 0.03mSv。室内氡污染更需警惕,室外氡含量低但可通过建筑裂缝进入室内积累,美国每 15 个家庭就有 1 个氡超标。氡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肺癌诱因,每年导致超 21000 人死于非吸烟相关肺癌,美国环保署建议室内氡水平超 4pCI/L 需立即修复,新房入住前必须检测氡含量。

日常生活中的辐射隐藏在多种场景中。建筑材料是重要来源,砂岩、混凝土、天然石材、花岗岩等可能释放氡,豪华大理石装修虽能激发负氧离子,但其氡辐射危害常被忽视。安检扫描仪每次暴露约 5mSv 辐射;长途飞行机组人员年额外辐射可达 10mSv。吸烟是易被忽略的辐射风险,烟草吸收土壤中的镭后,衰变产生钋 – 210 和铅 – 210,吸烟时这些放射性物质进入肺部并持续积累,增加肺癌风险,二手烟也会造成类似损害。部分古董因含放射性物质存在隐患,如夜光钟表含镭或氚、民间陶瓷釉料可能含放射性核素、凡士林玻璃含铀等,需谨慎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虽被世卫组织列为可能致癌物,但目前缺乏明确健康影响证据,主要危害是过度使用伤眼。
食物和水中的辐射需科学看待。所有食物都含轻微天然放射性,主要来自钾 – 40、镭等天然同位素。农作物可能吸收土壤或肥料中的放射性物质,但其含量受严格监管。无需过度恐慌囤积海产品,国家对食品辐射安全有严格检测,可通过正规渠道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家庭防护可从多方面入手:新房装修选择低辐射建材,避免大面积使用天然花岗岩;入住前进行氡检测,超标及时通过密封裂缝、安装通风系统修复;减少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远离含放射性物质的古董;控制飞行频率,尤其孕妇和儿童应减少长途飞行。个人防护需注意:医疗检查遵循 “必要才做” 原则,避免不必要的 X 光、CT 等辐射检查;接触放射源职业人员需严格遵守防护规范;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增强身体抗辐射能力,适当补充富含多酚的食物。
辐射防护的核心是 “合理规避、科学应对”。了解不同辐射源的特性与危害,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暴露,同时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身体抵抗力,就能有效降低日常辐射对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