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不仅关乎消化健康,更在社交行为调控中扮演关键角色。多项实验证实,肠道菌群组成差异与社交模式、社交焦虑及社交能力密切相关,粪菌移植甚至能传递社交行为特征,为理解社交行为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在支配型与顺从型社交行为模式小鼠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两类小鼠的生理与菌群存在显著差异。从 2 周龄到 8 周龄,支配型小鼠平均体重显著高于顺从型小鼠(1.15 倍),且附睾白色脂肪组织含量是后者的 1.5 倍,脂肪细胞更大但巨噬细胞侵蚀更少。尽管两组小鼠摄食量和种类无差别,但顺从型小鼠附睾脂肪中 18 种与脂肪生成、代谢稳态和炎症相关的脂肪因子水平显著升高,热量消耗相关信号 UCP-1 表达增加。菌群分析显示,顺从型小鼠肠道菌群 α 多样性更低,支原体科、理研菌科等丰度更高;支配型小鼠则以普雷沃氏菌科为主。粪菌移植实验进一步证实,接受顺从型小鼠菌群的无菌小鼠,不仅重现了体重轻、脂肪少、炎症因子多的生理特征,还表现出更多社交回避和抑郁样行为,直观证明肠道菌群是社交行为的决定因素。

2023 年 12 月《PNAS》研究聚焦社交焦虑症(SAD),发现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将 SAD 患者粪便菌群移植给缺菌小鼠后,受体小鼠对社交恐怖刺激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且血脑屏障渗透性升高、神经炎症水平增加,大脑终纹床核中催产素神经元减少,内侧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催产素相关基因表达改变。这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内分泌(压力激素)、免疫(炎症)、神经(催产素)及屏障功能,调控社交焦虑行为。
2024 年 3 月《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则揭示肠炎与社交能力的关联。反复肠炎小鼠恢复后虽无明显疾病表现,但出现显著社交回避,与陌生小鼠交流减少。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粪便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后,受体小鼠对结肠炎更敏感,体重更轻、结肠更短,这与 85% 以上自闭症儿童存在胃肠道不适的现象吻合。值得关注的是,补充特定拟杆菌(B. uniformis)可改善这一状况,其 NT 菌株不仅能减轻肠道损伤和炎症,还能阻止反复肠炎小鼠的社交回避,增加与陌生小鼠的互动。

这些研究共同证实,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社交行为:菌群组成差异塑造支配或顺从的社交模式;异常菌群可诱发社交焦虑,且能通过粪菌移植传递;肠道炎症通过菌群改变损害社交能力,而特定菌群干预可改善社交缺陷。对于人类而言,这意味着社交行为障碍可能并非单纯心理问题,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或许能为社交焦虑、社交回避等问题提供新的干预思路。未来随着研究深入,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改善社交功能的潜在靶点,为提升社交能力开辟全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