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在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事件后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侵入性回忆、高度警觉、回避行为、持续负面情绪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数据显示,70% 的人一生至少经历一次创伤性事件,人群中 PTSD 终生患病率为 6%,其中女性 7%、男性 4%。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 PTSD 存在密切关联,为理解这一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2024 年 2 月发表于《Front Immunol》的荟萃分析研究,纳入 15 项 PTSD 人类研究,探索 PTSD 与肠道菌群及炎症标志物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PTSD 患者多种炎症标志物水平存在变化,其中 TNF-α 和 IL-6 的增加达到边缘显著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促炎评分与 PTSD 严重程度正相关,TNF-α 与重新体验、回避等 PTSD 症状群及总症状评分密切相关,IL-1β 与焦虑和抑郁症状正相关,而 IL-4 与过度觉醒症状呈负相关。此外,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可作为 PTSD 严重程度的重要预测因子。尽管 PTSD 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但具体菌群组成仍存在争议,凸显了炎症和菌群紊乱在 PTSD 中的重要作用。

2023 年 10 月《Biol Psychiatry Glob Open Sci》的研究采用反复社交挫败(RSDS)的小鼠模型,模拟人类 PTSD 发病过程。结果发现,经历社交挫败的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显著改变,厚壁菌门丰度增加而拟杆菌门减少;同时结肠和回肠炎症水平上升,免疫细胞浸润增多,肠上皮细胞分泌的抗菌肽和溶菌酶增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改变导致上皮渗透性增加。这表明创伤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破坏肠道屏障引发肠漏和炎症,进而诱发类似 PTSD 的症状。

2023 年 11 月《Transl Psychiatry》的研究则聚焦创伤后心理问题与肠道菌群的关联。该研究追踪 106 名急诊创伤患者,发现机动车碰撞(55%)、高处坠落(18%)是主要创伤类型。分析显示,肠道菌群与创伤后的心理和身体后遗症显著相关:厚壁菌门 CAG:555、青春双歧杆菌等丰度与 PTSD 症状严重程度相关,青春双歧杆菌还与抑郁症状相关;瘤胃球菌 gnavus 等与躯体症状相关。
更重要的是,肠道细菌可预测后续心理症状风险,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等对 PTSD、抑郁和躯体症状的预测能力位居前列。代谢途径分析发现,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是主要预测因子,其中 L – 瓜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在所有症状预测中排名前两位,精氨酸、鸟氨酸和瓜氨酸代谢与 PTSD 密切相关,L – 瓜氨酸生物合成增加与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这提示创伤后的肠道菌群特征可预测 PTSD 和抑郁风险,多种双歧杆菌高含量及 L – 瓜氨酸生物合成增加预示更高发病风险。

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肠道菌群通过影响炎症反应、肠道屏障功能和代谢途径参与 PTSD 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尽管具体作用机制仍需深入探索,但肠道菌群与 PTSD 的关联为疾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炎症状态,为 PTSD 患者提供更多走出心理阴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