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滥用和行为成瘾之外,食物成瘾是一种更重要却长期被忽视的成瘾问题。中国人向来对吃赋予美好含义,“能吃是福”“心宽体胖” 等观念深入人心,但随着三高、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病率急剧飙升,食物成瘾的危害才逐渐浮出水面。尤其对长身体的孩子,家长常认为 “爱吃就是好事”,却意识不到孩子可能已陷入食物成瘾的困境。

食物能像药物一样让人成瘾,这一结论得到科学研究的有力支撑。2007 年一项震惊全球的研究显示,当大鼠可在甜水与可卡因之间自由选择时,94% 的大鼠会选择甜水,即便增加可卡因浓度也无法改变这一偏好。后续研究进一步发现,甜水引起大脑多巴胺释放的速度远快于可卡因 —— 食物奖励几乎能立即引发多巴胺效应,而可卡因的多巴胺效应平均延迟 15 秒以上。当人为延迟甜水奖励时间后,虽有更多大鼠选择可卡因,但甜水的诱惑力仍不容小觑,这也解释了为何孩子对某些食物的偏爱难以通过说教改变。
人类并非对所有食物成瘾,让人上瘾的是高热量加工食物,其中糖和脂肪是主要成瘾成分,它们的成瘾性可匹敌药物,糖更是首当其冲。高糖加高脂肪的组合让加工食品令人难以抗拒,就像食堂将剩馒头油炸后反而更受欢迎,人们往往优先追求口感和视觉享受,忽略食物品质。

食物成瘾还存在成瘾转移现象,其危害绝不低于药物成瘾。研究发现,连续 40 天自助餐式食用高热量食物的大鼠,大脑奖励系统敏感性显著降低,停止食用后这种影响可持续 14 天,远超药物成瘾的 3 天。这些大鼠会对高热量食物形成依赖,即便面临强光和电击也无法阻止渴求,这种强迫性饮食与药物成瘾表现几乎一致。
食物成瘾会钝化大脑奖励系统和压力系统,使进食从自愿行为变为强迫性需求 —— 为避免负面情绪而必须进食。症状明显的青少年往往执行功能差、负面情绪严重,肥胖人群中也存在类似情况,明知高热量食物有害却管不住嘴,与药物成瘾、手机成瘾的失控状态别无二致。

更值得警惕的是成瘾物质间的交叉敏化和门户效应。对某种成瘾物质敏感会增强对其他物质的反应,比如糖与多种药物存在交叉致敏,食物成瘾可能为其他物质滥用 “开启大门”。食物成瘾还会钝化味觉系统,导致成瘾者需大量进食才能获得满足感,而加工食品正是针对口味偏好设计,让人越吃越想吃。
由于食物容易获取,食物成瘾的戒断行为较少表现得激烈,但它带来的危害涉及大脑奖赏系统、代谢、免疫等多方面,往往在引发严重健康问题后才被察觉。正视食物成瘾的存在,了解其成瘾机制和危害,对守护儿童和成人健康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饮食观念,远离成瘾性加工食品,培养健康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