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慢性肾病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它是 “不治之症”,实则不然。多数患者因忽视早期症状,直到器官严重损伤(三期及以上)才就医,错失最佳干预时机。要知道,慢性肾病在一期、二期及时发现并干预,病情完全可控。与肝脏不同,肾脏没有自然再生能力,损伤后难以逆转,若任其发展,可能恶化成肾衰竭、尿毒症,最终需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但即便到了透析阶段,干预效果好的患者也有 30 年存活记录,可见科学管理对延缓病情至关重要。

慢性肾病的管理效果,一半靠医学治疗,一半靠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临床上,患者接受的药物、器械治疗相差不大,但饮食管理差异显著,这也导致部分患者病情控制不佳、进展迅速,而另一部分患者能有效延缓病程。然而,很多人对饮食在肾病管理中的作用认知不足:有人盲目相信 “低蛋白饮食”,把蛋白质视为洪水猛兽;有人自暴自弃,想吃就吃;还有人过度谨慎,什么都不敢吃。这些做法均不可取,正确的肾脏友好型饮食,才是辅助治疗、改善肾功能的重要手段。
肾脏友好型饮食能发挥作用,核心在于它能通过 “肠 – 脑 – 肾轴” 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漏问题,进而减轻肾脏负担。肾脏、肠道和肝脏是人体三大解毒器官,三者通过肠 – 脑 – 肾轴相互影响:肠道菌群状态会作用于肾脏功能,肾脏健康也会反过来改变肠道菌群,大脑则通过心理、饮食行为等信号调控肠道与肾脏。

健康的肠道菌群能构建强大的肠道屏障,帮助消化大分子蛋白质、抑制有害菌感染、调节免疫稳态,还能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训练免疫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增强肾脏抗感染能力。但现代工业化饮食中,大量添加剂、高糖、药物等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导致肠道屏障渗透性增加(即肠漏),引发肠道炎症。这些炎症介质、有害菌产生的内毒素(如幽门螺杆菌、梭菌产生的氨),以及未被充分消化的蛋白质大分子,会通过血液进入肾脏,不仅加重肾脏过滤负担,还会诱发免疫攻击、破坏肾脏细胞,形成 “肠道紊乱 – 肾脏损伤” 的恶性循环。

反过来,慢性肾病患者因肾脏功能受损,无法及时排出蛋白质代谢产物(如尿素),体内毒素堆积又会进一步破坏肠道屏障,加剧菌群紊乱。而肾脏友好型饮食能通过调整营养结构,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有害毒素产生,降低肠道炎症,从而减轻肾脏工作压力,延缓肾功能恶化。
总之,慢性肾病并非无法可治,科学的饮食管理与医学治疗同等重要。避开 “极端饮食” 误区,遵循肾脏友好型饮食原则,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