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活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神经调控机制,而生活中诸如 “吓尿”“尿频”“尿床”“漏尿” 等现象也都有其生物学原理。

当膀胱内尿液容量超过 300 毫升时,膀胱上皮的压力感受器会被刺激,通过盆神经、迷走神经等将信息传入初级排尿中枢,再传递给大脑皮层高级排尿中枢,人便产生尿意。此时,若大脑判断环境合适,会解除排尿抑制,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排出尿液;若环境不适,大脑会传递抑制信号,让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实现憋尿。但尿液过多超出承载能力时,就会失控憋不住。

排尿的中枢控制涉及大脑三个关键区域:脑干和骶髓的初级排尿中枢,在婴儿不受控排尿反射中起重要作用;大脑皮层高级排尿中枢,负责察觉尿意、憋尿和决定是否排尿;边缘系统,控制 “战斗或逃跑” 反应,危机时会剥夺高级中枢控制权,直接掌控初级中枢,导致排尿甚至排便失控。且排尿与排便反射相互独立,可单独或同时进行。
“吓尿了” 并非夸张说法,有真实生物学基础。极度惊恐时,大脑边缘系统激活,人体失去排尿自主控制能力。而压力、紧张或焦虑时,人会更频繁上厕所,即尿频。从进化角度,危险时排尿可减轻体重和腹压,便于 “战斗或逃跑”,动物界也有类似现象;心理上,压力焦虑使大脑超敏,对尿意更敏感;生理上,肌肉紧张影响膀胱周围肌肉,且身体处理液体更快,这些都导致尿频。这种尿频通常可通过放松或压力缓解改善。但紧张焦虑也可能引起 “害羞膀胱综合征”,即社交恐惧导致在他人目光下无法小便,严重影响生活,需心理治疗。
孩子尿床(儿童遗尿)多为夜间尿床,5 岁时男孩发生率约 7%、女孩 3%,多数十几岁后可摆脱,少数成年后仍有。人体排尿控制能力随发育和训练逐渐获得,3 岁左右多数孩子能控制膀胱,但夜间大脑皮层控制力减弱易遗尿,及时叫醒可让高级中枢夺回控制权。10 岁左右仍尿床可能因压力焦虑、过度疲劳、多动症、抽动症、便秘、睡前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不足、膀胱过小、发育迟缓、尿路感染、糖尿病或肾病,以及未形成规律如厕习惯等。家长应避免批评训斥,以免增加孩子压力和心理阴影。

正常成人虽无尿床困扰,但可能遭遇漏尿,即压力性尿失禁,表现为打喷嚏、咳嗽或运动时少量尿液不自主漏出,主要因腹部压力增加将尿液推过尿道导致。了解这些排尿相关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反应,应对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