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在体检、安检等场景中接触辐射,部分职业如宇航员、放射科医务人员、空乘人员等更是面临更多辐射暴露。了解辐射防护知识,采取科学措施减轻损害,对保护健康至关重要。

面对已知放射性物质,远离放射源、减少暴露时间和次数是基本防护原则。而在医疗场景中,X 光、CT 等成像检查及癌症放疗等,让人们不得不接触辐射。放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电离辐射破坏癌细胞 DNA 发挥作用,但难免误伤周围组织,引发恶心、呕吐、脱发、口腔溃疡、疲惫等副作用,甚至导致放疗性肠炎、肺炎等器官损伤。这是因为辐射不仅破坏 DNA,还会扰乱肠道菌群、降低免疫力、增加氧化压力和炎症水平,损伤黏膜和细胞。

针对不同辐射暴露类型,有相应防护方法。短时急性高辐射暴露时,可针对性补充物质:碘 131 暴露补充碘剂保护甲状腺;铯 – 137 暴露用碘化钾防止积累;锶 – 90 暴露则借助钙补充剂、磷酸盐和海藻酸钠降低吸收。
对于癌症放疗这一常见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益生菌干预效果显著。临床荟萃分析显示,放疗期间补充益生菌的癌症患者,严重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更低,胃肠功能更好,对肠内营养需求更少。在宫颈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研究中,益生菌还能预防或减轻放疗引起的腹泻。研究室实践也发现,放疗病人服用 NS 乳酸菌后,免疫力几乎不受损,无需打升白针,脱发、腹泻等不适也明显减少。益生菌通过减轻肠道微生物、肠粘膜上皮、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损伤,维持肠道和肠血屏障功能,减少有毒物质扩散,还能调控免疫系统,增强肠道保护作用。此外,富含多酚的姜黄粉、甜菜根等益生元类食物,也有助于减轻放疗副作用。

国际医疗界还建议从多方面减轻放疗副作用:保持均衡营养饮食,为身体修复提供原料;保证充足睡眠,助力身体恢复;进行适量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妥善护理治疗区域皮肤,减少阳光照射,使用日化品前咨询医生;穿着宽松衣物,避免压迫治疗部位;同时寻求家人、朋友的心理支持,缓解情绪压力。
生命自身拥有强大的抗辐射潜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紧邻爆炸点的大柳树逐渐恢复生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区域,野生动物在未受工业化破坏的肠道菌群助力下,展现出顽强生命力。这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其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作为 “第二套基因组”,在抵御辐射中发挥关键作用。
总之,辐射暴露虽有危害,但并非无法应对。针对不同辐射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尤其在放疗中合理补充益生菌、调整生活方式,保护肠道菌群健康,能有效减轻辐射损害,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