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9养生-健康养生知识平台

添加剂累加效应威胁肠道与全身健康

2025-08-18
超加工食品(UPF)是通过工业方式制造的食品,以色香味俱全、口感佳、易携带保存等特点吸引消费者,但其真正食物成分占比低,利润丰厚。与之相对的未加工或低加工食物(MPF)则原材料明确,无添加物,经简单处理即可食用,如新鲜果蔬、谷物、肉类等。这两类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超加工食品依赖多种食品添加剂营造 “好感觉”,而天然食物依靠自身营养和风味提供 “好食物” 的价值。
超加工食品让人欲罢不能的秘诀并非传言中的罂粟壳,而是高科技开发的食品添加剂 —— 香精、防腐剂、乳化剂、甜味剂等,这些成分能轻易盖过天然调味料的风味。虽然单一添加剂合法添加时未必立即致病,但实际消费中,多种添加剂的协同使用和过量添加极为常见,其累加效应会严重破坏肠道菌群,诱发心理行为问题和全身慢性炎症。
以往食品添加剂研究多关注肝肾毒性,却忽略了人体共生微生物的感受。实际上,肠道菌群作为庞大的共生系统,对添加剂极为敏感。乳化剂、防腐剂和色素等会促进肠道条件致病菌生长及其毒力因子表达,低浓度乳化剂就能降低肠道粘液屏障完整性,导致细菌、食物大分子片段进入血液,引发免疫系统异常攻击,最终诱发急慢性疾病。
2024 年 5 月《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研究证实,超加工食品与便秘风险密切相关。该研究涉及 12716 名美国成年人,发现 UPF 摄入增加会提高便秘概率,而 MPF 消费则降低便秘风险,且这种影响独立于饮食质量。多数人轻视便秘,实则正常排便频率为每周 14-10 次,低于此标准即属异常。长期便秘会让肠道内有害菌代谢毒素、环境荷尔蒙进入循环系统,破坏器官功能,还与记忆力和认知能力下降正相关。
同年 7 月同一期刊的另一项研究进一步揭示,超加工食品会增加肠易激综合征(IBS)风险。对 178711 名成年人长达 11.3 年的追踪显示,UPF 消费最高四分位数组的 IBS 11 年累积发病率为 1.7%,显著高于最低组的 1.4%;UPF 消耗量每增加 10%,IBS 风险上升 8%。这一趋势在不同年龄、性别、BMI、吸烟和饮酒亚组中均一致存在。此外,超加工食品摄入越多,溃疡性结肠炎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也越高。
消费者往往难以将便秘、腹泻、皮肤问题(青春痘、湿疹)与超加工食品关联,更不会将孩子学习成绩下滑、脾气暴躁、自闭症多动症,以及老人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归因为这类食物。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这些健康问题都与超加工食品存在直接关联。
食品研究已进入关注肠道菌群感受的新阶段。减少超加工食品摄入,增加天然食物比例,不仅能降低肠道疾病风险,更能保护全身健康。认识超加工食品的潜在危害,主动选择未加工或低加工食物,才是科学健康的饮食之道,让食物真正成为身体的滋养而非负担。

最新文章

嘲讽中医姑姑老古董,偷喝她的“桑葚水”半个月

推荐

 

阅读16118

连吃21天“银耳羹”后打脸了

中医

 

阅读11386

坚持吃“酒酿圆子”三个月,痛经消失了

中医

 

阅读14267

今年立秋不一般,有4个好消息,2个坏消息

中医

 

阅读14971

女人少吃绿豆,多吃5样,补足气血

中医

 

阅读1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