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烟能预防新冠” 的说法曾一度流行,与 “黄桃罐头防新冠” 类似,引发不少人的讨论。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将信将疑,也有人嗤之以鼻。事实上,从呼吸道结构和烟草对人体的影响来看,抽烟不仅无法预防新冠,反而会破坏呼吸道防御系统,增加感染风险。

支持 “抽烟防新冠” 的观点认为,烟草颗粒能覆盖在肺上皮外侧形成屏障,阻止新冠病毒与上皮细胞表面的 ACE2 结合。这一说法显然站不住脚。烟草燃烧产生的成分中,气体以一氧化碳为主,固体颗粒(尼古丁、焦油等)大小在 1-2.5 微米之间,而新冠病毒属于纳米级(1 微米 = 1000 纳米)。指望微米级颗粒阻挡纳米级病毒,如同用竹篮打水,毫无实际作用。
要理解抽烟的危害,需先了解呼吸道的防御机制。呼吸道上皮是复杂的生物膜,其屏障由四层构成:微生物屏障(呼吸道表面的微生物群)、化学屏障(含黏蛋白和抗菌肽的黏液层,表层浓稠、底层稀薄,利于排痰)、物理屏障(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底细胞和俱乐部细胞等组成,纤毛摆动推动黏液向喉部移动)、免疫屏障(基底膜内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传导气道(鼻腔、气管、支气管等)负责气体传输和异物清除,呼吸气道(肺泡)负责气体交换,数百亿个肺泡外包裹着毛细血管,完成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烟草颗粒对呼吸道而言是必须清理的异物,其危害主要体现在改变呼吸道上皮的结构和功能。长期抽烟会导致呼吸道上皮病理性重塑:纤毛变短、纤毛细胞减少,失去正常摆动能力;俱乐部细胞丢失,基底细胞分化功能受影响;杯状细胞异常增加,导致黏液分泌过多。正常情况下,纤毛通过协调摆动推动黏液排出,而抽烟者因纤毛功能受损,只能依靠强烈的呼吸肌肉运动排痰,这也是抽烟者咳嗽方式与常人不同的原因。
过量黏液滞留气道会阻碍呼吸,这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中极为常见。更危险的是,无法排出的黏液会成为结核杆菌、军团菌、肺炎球菌等病原体的 “温床”,增加感染风险。新冠病毒主要攻击呼吸道上皮细胞,抽烟导致的上皮结构破坏和功能损伤,会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使病毒更易入侵并扩散。
肺脏是人体发育中最后启动、消亡前最先停止工作的器官,其脆弱性不言而喻。抽烟对肺脏的损害是长期且不可逆的,会削弱呼吸道的天然防御系统,让身体在面对新冠等呼吸道病毒时更难应对。所谓 “抽烟防新冠” 的说法,既无科学依据,也忽略了烟草对呼吸道的破坏性影响。

总之,抽烟不仅不能预防新冠,反而会通过破坏呼吸道屏障、降低免疫功能,加剧病毒感染风险和病情严重程度。远离烟草,保护呼吸道健康,才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