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时代,屏幕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用屏幕工作学习,有人靠其娱乐消遣,甚至有家长把手机、平板当作 “哄娃神器”。但 “kill time” 式的屏幕使用背后,隐藏着诸多健康隐患。很多人都有过 “刷手机不知时间过” 的体验,睡前想放松却熬夜不停;孩子沉迷屏幕后成绩下滑、难以管教。尽管有研究称多刷手机的孩子智商更高,但多数人隐约觉得屏幕时间久了不好,科学家的研究则揭示了其中具体危害。
屏幕时间越长,不良饮食习惯越多。一项针对 10246 名 9-14 岁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基线时平均总屏幕时间为 3.9 小时,两年随访发现,每增加一小时总屏幕时间和社交媒体使用,恐惧体重增加、自我价值与体重挂钩、暴饮暴食等问题的风险升高 5%-55%。另一项系统分析证实,屏幕时间与较高能量摄入和较差饮食质量相关,人们在刷手机时更易选择快餐,且因注意力分散,不知不觉中会过量进食,比如看电影时薯条薯片的摄入量可达平时的 2-3 倍,进食调节激素完全 “离线”,时间、健康和认知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屏幕时间过长还会导致更多心理问题。不少人误以为孩子刷手机能缓解抑郁焦虑,实则相反,系统分析显示屏幕时间越长,焦虑越严重、抑郁得分越高,还易出现低自尊、情绪低迷、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下降等问题。对 16-30 岁健康年轻人的调查发现,男性观看视频、玩电子游戏时间更长,女性社交媒体使用时间更多,且屏幕时间增加与肌肉变形障碍症状显著相关。肌肉变形障碍患者对自身肌肉和体型极端不满,会因健身和饮食限制减少社交,进而引发抑郁、自卑等问题,这与当下年轻人边刷屏幕边健身的现象形成呼应,凸显屏幕对心理认知的不良影响。

屏幕时间与行为问题密切相关。许多家长为图清净给孩子手机,却发现孩子越发难以管教。一项涉及 11875 名 9-11 岁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显示,基线平均每天总屏幕时间 4 小时,每天每增加一小时总屏幕时间,1 年后品行障碍患病率增加 7%,对立违抗性障碍患病率增加 5%;每天每小时社交媒体使用与品行障碍患病率增加 62% 相关;视频聊天、发信息、电视 / 电影和视频游戏每小时使用,使对立违抗性障碍风险增加 14%-21%;每天总屏幕时间超过 4 小时的孩子,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患病率分别高出 69% 和 46%。

屏幕虽能带来即时的娱乐与便利,但长时间使用对饮食、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需警惕 “kill time” 背后的健康代价。合理控制屏幕时间,增加身体活动和充足睡眠,才能减少屏幕带来的隐形伤害,守护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