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美国 “人民诉怀特案” 中,辩方以被告人丹・怀特沉溺垃圾食品(如 Twinkie 甜点)导致精神行为能力下降为由进行辩护,最终陪审团接受这一观点,将谋杀罪降判为故意杀人罪。这一 “甜点抗辩” 案例引发了人们对垃圾食品与人类行为关系的关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超加工食品不仅与便秘、癌症、抑郁症等慢性疾病相关,更对认知功能和行为表现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尤其对孕期女性、儿童和青少年的危害更为突出。

孕期食用垃圾食品会直接影响后代认知发展。研究表明,孕妇饮食质量与儿童神经发育密切相关,以加工食品、高脂肪和高糖为特征的低质量饮食,会对儿童语言智力和执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而高质量饮食则与更好的神经发育相关。这与此前研究发现一致:妈妈孕期每天饮用 355 毫升以上甜饮料(无论含糖还是含甜味剂),孩子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风险会增加 21%。孕期摄入高糖高脂加工食品越多,孩子语言发育越迟缓,注意力和控制力越差,自闭症、多动症及抽动症等幼儿问题的发生率也越高。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母亲怀孕前暴食水果和甜饮料的习惯,会对后代产生深远危害,这种影响远超母亲自身健康范畴。

儿童期常吃垃圾食品会损害语言理解能力。针对广西 4-7 岁儿童的调查发现,经常食用糖果、甜点心和加工食品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显著降低。这与其他研究结论吻合:1 岁时形成 “零食、加工食品和糖” 饮食模式的孩子,10 岁时脑白质体积较小,13 岁时智商较低;5 岁时糖果和含糖食品 / 饮料消费量越高,神经认知发育越差。然而部分家长存在认知误区,认为 “用水果替代糖更健康”,却忽视了过度摄入甜食(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分)同样会危害儿童发育,这种 “五十步笑百步” 的做法,可能让孩子错失健康成长的机会。
青少年常吃垃圾食品会导致执行功能下降。针对 6-18 岁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显示,健康食物(如豆类、全谷物、鱼、蔬菜、水果)与执行功能呈正相关,而不健康休闲食品、含糖饮料和加工肉类则与执行功能呈负相关。具体表现为:食用粗加工燕麦片的儿童比吃精制早餐麦片的儿童工作记忆更好;膳食纤维摄入量高的男孩非语言推理能力更强;以全谷物、豆类和坚果为主的健康饮食的青少年,语言学习测试表现更优;男性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量增加,会导致决策能力下降和抑制不当反应的能力降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饮食质量低下的孩子易陷入食物成瘾恶性循环:吃垃圾食品导致认知能力和执行功能降低,引发学习和生活挫折感,进而通过食用更多垃圾食品缓解情绪,长此以往可能出现严重行为和心理问题。调查显示,巴西 9-11 岁超重儿童中,95% 表现出至少一种食物成瘾症状,24% 被诊断为食物成瘾,这些孩子普遍存在添加糖和加工食品消费量增加的趋势。

“甜点抗辩” 案例虽存在法律争议,却揭示了饮食与行为的深层关联。从孕期到成长阶段,垃圾食品和超加工食品会持续影响认知功能和行为表现。家长作为孩子饮食的主导者,需认识到食物选择与孩子聪明程度、学习成绩和行动力的密切关系,避免让甜食成瘾成为孩子身心发育的 “绊脚石”。减少垃圾食品摄入,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是守护认知能力和行为健康的重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