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清尿酸浓度升高且尿酸排泄受损。医学上定义为空腹男性血尿酸≥7.0mg/dl(416.0μmol/L)或女性≥6.0mg/dl(357.0μmol/L)。如今这一曾经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已变得十分普遍,全球多国患病率居高不下,在我国尤为明显。

从全球数据来看,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影响广泛的代谢问题。美国约 21% 的成年人患病,芬兰患病率高达 48%(男性 60%、女性 31%),新西兰、爱尔兰等国患病率也在 17% – 24.5% 之间。我国大陆地区 2017 年总体患病率已达 17.7%,其中男性 23.5%、女性 11.7%,华南地区、老年人群及城市居民患病率更高,且目前呈持续上升趋势。
长期高尿酸若不及时干预,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最常见的是痛风,表现为关节反复疼痛发作,大脚趾底部跖趾关节最易受累,疼痛常在夜间发作并于 24 小时内达高峰。此外,尿酸晶体沉积形成的痛风石可能导致慢性关节炎;肾脏中晶体沉淀会引发肾结石和急性尿酸肾病;高尿酸还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存在显著关联。过于疲劳或休息不足也会因代谢迟缓诱发痛风。

要理解高尿酸成因,需从人体尿酸代谢机制入手。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嘌呤来源包括食物外源性摄入和体内内源性合成。约 1500 万年前,人类祖先灵长类的尿素氧化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人体无法将尿酸降解为易排泄的尿囊素,这使人类尿酸水平高于其他哺乳动物(大猩猩除外),尿酸只能直接排泄。正常情况下,人体尿酸池储量约 1200mg,每日产生 750 – 800mg,1/3 经肠道排泄,2/3 经肾脏排泄,维持动态平衡。
肠道微生物在尿酸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痛风患者肠道菌群存在异常,普雷沃氏菌属等增加,菌群功能改变导致尿酸和炎症水平升高。而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可调整肠道菌群,降低尿酸及炎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控制饮食中嘌呤对降低尿酸作用有限。人体尿酸主要来自自身代谢,食物嘌呤影响不足十分之一。2018 年系统分析显示,饮食对血尿酸的影响整体不超过 5%,单一食物最多影响 0.99%,严格限制饮食充其量仅能降低尿酸 50μmmol/L。所有生命物质都含嘌呤,盲目规避富含营养的 “高嘌呤食物” 有害无益。

高尿酸血症的应对不应仅依赖严格限食。与其因担心嘌呤而放弃健康美食,不如注重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恢复正常代谢功能。减少高加工食品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结合科学的菌群调节,才是更有效的应对之道。对于高尿酸人群而言,关键是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干预维持尿酸代谢平衡,而非因噎废食失去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