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饮食中,几乎都能找到面条类食物的身影。即便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也有米线、米粉、河粉等类似形态的食物,足见其在全球饮食中的普遍性。

中国人对面条的喜爱不言而喻,拉面、刀削面、油泼面、担担面等品类丰富,广受追捧;日本人钟情拉面和饂飩面,不少不起眼的拉面店前常排着长队,与相邻餐馆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意大利的 pasta 更是花样繁多,仅展会上就能见到 30 多种不同形态,种类远超中日,享誉全球。即便在无法大量生产小麦的地区,种植水稻的人们也会将米粉或其他淀粉类食物加工成面条形式,如今米粉、米线、螺蛳粉等 “嗦粉” 潮流更受年轻人青睐。

人们如此偏爱面条和米粉,背后蕴含着多学科的原因,核心在于其能带来多重愉悦体验。嗦面或吸溜面条时,会产生涉及神经生理、味觉、嗅觉和听觉联动的复杂感官刺激,这种愉悦并非单纯源于文化习惯。研究表明,面条类食物在与舌头和口腔的振动互动中,能让人感受到更丰富的味道,类似品尝高汤、茶水和咖啡时发出声音以增强体验的道理。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这种体验。少部分人会对咀嚼声、吸鼻声等特定声音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这被称为咀嚼声敏感症,属于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Misophonia)。它与听觉过敏不同,后者是对所有声音音量的过度反应,而咀嚼声敏感症仅针对特定 “引发性声音”。目前,Misophonia 虽未被 DSM-5 正式列为独立精神障碍,但已被越来越多临床心理学者认可,且常与强迫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障碍等共病,并非 “矫情” 的表现。
综上,面条和米粉凭借独特的形态与食用体验,成为全球饮食中的重要角色,其带来的快乐源于多感官的协同作用,而少数人的敏感反应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感官体验的复杂性。至于日常只吃这类食物是否对身体有害,虽未详述,但均衡饮食仍是维持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