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在胡同口老张家的酱肉铺前排队时,隔着玻璃窗看那红褐油亮的酱牛肉,我的口水就不争气地开始分泌。”这牛肉怎么切得这么薄还不散?”我盯着老师傅手里那把锃亮的刀,看他像切豆腐似的片出透光的肉片,每一片都带着琥珀色的酱汁光泽…
后来才知道,好吃的酱牛肉既要紧实有嚼劲,又要入味十分,关键就在这四个步骤里藏着乾坤。今天就把我从老师傅那儿偷师学来的秘诀,加上自己翻车N次总结的经验,统统分享给你!
第一步:选肉是门学问,别让第一步就翻车
“牛腱子才是酱牛肉的灵魂伴侣”——这话是我交了三斤”散成渣”的牛肉学费才悟出来的。那次用了牛腩肉,炖出来筷子一碰就”花开富贵”,气得我差点把锅扔了。
最佳选择是:
前腿腱子(带筋纹路清晰)
后腿腱子(肉质更紧实)
金钱腱(筋花漂亮得像艺术品)
挑肉时用手指按按,能快速回弹的才新鲜。记得让摊主保留那层薄薄的脂肪膜,这可是锁住肉汁的天然保鲜膜!
第二步:预处理有玄机,别急着下锅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泡血水要不要加料酒?”(我当初也纠结过)其实清水浸泡2小时足够,加料酒反而会阻碍血水渗出。有个小妙招:水里撒把花椒,去腥效果堪比米其林大厨的秘方!
重点来了:
泡好后用竹签在肉上扎些小孔(别太密,像给牛肉做针灸)
用厨房纸吸干时,要像对待刚出生的猫咪般温柔
抹上薄盐静置半小时,这一步能让肉质发生神奇变化
第三步:炖煮是场修行,心急吃不了好牛肉
“咕嘟咕嘟的泡泡里藏着时间的魔法”——我家砂锅盖上那个被蒸汽顶得跳舞的小孔,见证过太多次我的失败与成功。最难忘那次大火猛攻,结果煮出一锅牛肉渣,汤浓得像芝麻糊…
正确打开方式:
冷水下肉(水温要像初春的溪流般温和)
水开撇沫要耐心(我总想象在捞火锅里的毛肚)
转小火后放料包(八角别超过两颗!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保持水面似开非开的状态(像极了初恋时若即若离的暧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