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脚底板发凉没?”我妈昨天视频时突然来了这么一句。我盯着自己还穿着凉拖的脚丫子一愣——立秋才过三天,这”秋老虎”明明还在发威呢!老太太在屏幕那头笑得神秘:”傻闺女,节气可比天气预报准多了,你摸摸后脖颈试试?”
手指往后颈一探,果然透着丝丝凉意!这才想起中医爷爷常念叨的:”立秋一日,水冷三分”。别看白天太阳还毒得很,天地间的阳气已经开始”偷偷下班”了。
二、为什么鸡鸭鱼肉要”靠边站”?(打破认知)
闺蜜小琳上周还嘚瑟:”贴秋膘当然要吃红烧肉啊!”结果昨天就顶着俩黑眼圈诉苦:”晚上燥得翻煎饼,早上痰多得能糊墙!” 您猜怎么着?她家连续吃了一周老母鸡汤!
老药铺的徐先生给我掰扯过: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就像慢撒气的轮胎,这时候要是狂吃肥甘厚味,好比往漏气的轮胎上猛踩油门——身体这台”小轿车”能不冒黑烟吗?
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家那口子非闹着吃羊肉火锅,结果半夜三点我俩大眼瞪小眼数羊——不过是数喉咙里火烧火燎的”燥气羊”!
三、黄金三样:菜场里的”隐形补阳高手”(实用推荐)
1. 芋头:土里长的”暖宝宝”
菜场西头张婶的芋头摊最近总围满人,有次我好奇凑近,她直接塞给我个刚蒸好的:”尝尝!比男朋友捂手实在!” 热乎乎的芋头在掌心翻滚,香甜气往鼻子里钻,咬一口糯得能粘住牙。
徐先生说这玩意是”地下暖气片”:《本草纲目》里写着”久服补中益肝肾”。上周照着抖音做了芋头焖饭,老公连锅巴都刮干净了,抹着嘴说比吃人参还舒坦!
2. 茴香:厨房里的”小太阳”
第一次见婆婆用茴香包饺子,我还嫌弃味道冲。直到有回痛经蜷成虾米,她煮了碗茴香红糖水,喝下去就像有暖流顺着血管画地图,半小时后居然能蹦跶着去逛夜市了!
现在我家窗台常年养着茴香盆栽,炒蛋时掐两把,满屋都是阳光晒被子的味道。对了,烧烤时用它垫底,连五花肉都不腻了!
3. 紫苏:秋燥的”灭火器”
韩国烤肉店学来的妙招:紫苏叶卷烤肉的油腻,就像给胃穿上了”防晒衣”。但更绝的是外婆的紫苏饮——紫苏叶煮水加蜂蜜,晾凉后灌进玻璃瓶放冰箱,下班回家喝一口,喉咙里的”小火苗”呲啦就灭了。
上个月办公室空调吹到头疼,连喝三天紫苏薄荷茶,现在同事们追着我要配方。谁说养生非得苦大仇深?
四、避坑指南:这些”伪温补”要小心!(风险提示)
小区刘阿姨上周兴冲冲买了两斤桂圆,结果半夜流鼻血挂急诊。补品不是越贵越好,就像我中医舅舅说的:”你拿人参喂灶王爷,不如给冰箱贴张暖宝宝!”
这些坑我帮你踩过了:
✖️ 阿胶糕:黏糊糊堵胃口,不如吃俩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