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是人体免疫系统应对刺激或损伤的反应,可分为急性炎症、慢性炎症,还有持续 2 周到几个月的亚急性炎症。当急性炎症未痊愈,免疫反应长期持续,就可能发展为慢性炎症。
急性炎症是身体对突然刺激或损伤的免疫反应,起始快、时间短,可持续几分钟、几小时至几周。比如皮肤风疙瘩、急性皮疹可能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消失;皮肤擦伤几小时到几天痊愈;流感 1 – 2 周到两周康复,痊愈后炎症也随之消失。其特征明显,患处可能发红、发热、肿胀、淤肿、疼痛,甚至流出脓液、痰液等,这些脓液和痰液是白细胞战斗后的 “尸体”,包含多种免疫细胞。急性炎症诱因较简单,如病原菌感染、接触有毒物质、突然组织损伤等。它是免疫系统的防御反应,多数情况下会随身体痊愈在几天到几周内消失,局部免疫力和抗炎水平提升可自行痊愈,但若炎症迅速加重如流感引发肺炎、脑炎,需及时就医。

慢性炎症是缓慢、长期存在的炎症状态,可持续几个月、几年甚至更久,即使无外部危险,身体也会持续派送免疫细胞。其特征隐蔽,难以及时发现,往往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机能时才被察觉,可能出现腹痛、胸痛、疲劳、低烧、关节疼或僵硬、长期口腔溃疡、接连皮疹等症状,且这些症状指向性不强,在多种疾病中都可能出现。慢性炎症还是糖尿病、关节炎、哮喘、心脏病、癌症、抑郁症和阿尔兹海默症等慢性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慢性炎症诱因复杂,除未控制的急性炎症外,还包括:慢性疾病,如过敏、自免疫疾病等;长期低剂量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食物添加剂、饮水中有害物质、空气污染、烟草烟雾等;过敏这种身体对无害物质的过激反应;肥胖引发的代谢性炎症,这也是肥胖人群多种疾病发病风险高的原因;增龄导致的衰老型炎症,因免疫系统更新能力减弱、肠道屏障功能减退等;抽烟扰乱菌群引发慢性炎症,诱发多种疾病;饮酒升高氧化压力,损害器官,增加癌症风险;长期压力损害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加大感染风险;睡眠不足增加皮质醇异常释放,升高炎症水平;促炎饮食扰乱肠道菌群,削弱肠道屏障。

既然慢性炎症多由不健康饮食和起居方式导致,便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风险、减轻甚至消除炎症,关键在于抗炎饮食。地中海饮食、日式饮食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饮食方式都属抗炎饮食。具体要注意:少吃或不吃促炎食物;尽量买未加工食材在家做饭,避免不懂的添加剂;体重达标者每餐以 6 – 7 分饱为宜;每天多喝水,不少于 2 升;多吃绿叶蔬菜和深颜色蔬菜;多吃富含黄酮类的浆果和柑橘类水果,比如将橙子带皮与酸奶打成奶昔,能获取更多果皮中的柚皮苷,还可清新口气;多吃豆类和杂豆类,它们富含多酚类、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和饮食方式,能有效管理炎症,守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