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9养生-健康养生知识平台

微生物治疗中的 “短暂危机” 解析

2025-08-21
赫氏消亡反应(Jarisch-Herxheimer die-off reaction),简称赫氏反应,是一种在微生物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短暂临床现象。它常发生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螺旋体感染患者身上,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头痛、心动过速等一系列不适症状,了解这一反应的特点与成因,对科学应对微生物治疗中的不适至关重要。
赫氏反应的发现可追溯至 19 世纪末,1895 年奥地利皮肤科医生 Adolf Jarisch 首次描述了这一现象,1902 年德国医生 Karl Herxheimer 也报告了类似症状,后来医学界便以两位医生的名字命名这种反应。最初,梅毒是首个被发现与赫氏反应相关的主要螺旋体感染,随后在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其他螺旋体感染中也陆续发现了该反应。
在治疗螺旋体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后螺旋体分解会释放毒素和细胞因子,其中螺旋体毒素(包括内毒素和非内毒素热源等)会引发急性炎症,促使 IL-6、IL-8、TNF-α 等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进而导致皮疹、发热、寒战、头痛、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用药后 2 小时左右出现,24 小时内消退。与赫氏反应相关的抗生素较多,既有青霉素、四环素等传统药物,也有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较新的抗菌剂。正因部分抗生素可能引发严重赫氏反应,像青霉素使用前需做皮试,通过极小剂量刺激观察反应程度来决定是否使用治疗剂量。
近年来研究发现,赫氏反应并非仅与螺旋体相关,在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的治疗中也有出现。在真菌方面,有临床案例显示,一名 85 岁女性因念珠菌感染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误用双倍剂量后皮肤红肿加重,医生判断为赫氏反应并坚持治疗,最终患者症状消失痊愈。还有研究发现,部分自闭症儿童肠道真菌过度增殖,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初期症状可能恶化,继续治疗后症状改善,自闭症症状甚至完全消失。
在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治疗中,赫氏反应也较为常见。肺结核治疗初期,大量结核杆菌死亡释放免疫原性成分,可能加重原有症状,且这种现象可持续数天甚至数月。此外,在麻风病、艾滋病、丝虫病、疟疾等多种疾病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过程中,都发现过类似情况。
赫氏消亡反应虽常在补充抗生素或益生菌后出现,但并非这些因素直接导致症状,真正的 “罪魁祸首” 是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螺旋体、真菌等)在受到威胁或垂死时释放的内毒素样物质,这些物质诱发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复杂症状。通常来说,赫氏反应是治愈感染的必然过程,排除过敏和致命风险后,医生会继续治疗。随着治疗推进,病原微生物减少或菌群比例调整成功,症状会随之消失;若因担心反应而放弃治疗,原有症状可能回归。

最新文章

消暑排毒,清热润燥舒服入秋

推荐

 

阅读18258

鸡鸭鱼肉靠边站,多吃这3种食物,排寒又补阳

推荐

 

阅读10047

这3种蔬菜帮你刮走多余油脂,清爽过秋!

中医

 

阅读16595

3种高锌食物得多吃,增强免疫,精力更旺盛

养生

 

阅读13507

3不吃指啥?进入末伏,要管住嘴!

中医

 

阅读1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