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后,发烧、酸痛、疲惫等不适让患者备受煎熬。此时家属常觉得 “得多吃好的补营养”,于是给患者准备炸鸡、肘子等高热量食物;也有人认为 “饿一饿好得快” 而完全禁食。这两种极端做法都不科学,感染期间的饮食选择直接影响免疫功能,需遵循身体的自然信号科学调整。

人体免疫系统与代谢系统共享资源,吃太多反而会让代谢系统抢占资源,降低免疫力。新冠病毒研究显示,过量饮食会降低胃酸的杀毒能力,间接促进病毒存活和感染。感染时出现的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实是肠道和免疫系统在集中精力对抗病毒的表现,几天少吃并不会影响健康,关键是要保证充足饮水,为免疫系统提供作战基础。
过量饮食损害免疫主要通过餐后炎症和代谢性炎症两种途径。餐后炎症指进餐后炎症水平升高的现象,即使健康人吃高脂肪大餐后,血液内毒素含量也会明显升高,甚至出现餐后内毒素血症。其原因主要有五点:高脂饮食增加肠上皮渗透性,让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内毒素 “蹭脂肪的门票” 进入血液;肠道和气道上皮的味觉受体忙于识别营养,无暇顾及微生物的免疫信号;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会激活免疫受体,引发炎症反应;营养物和细菌成分占用免疫细胞的受体,阻碍抗病毒反应;脂肪吸收形成的乳糜微粒会刺激脂肪细胞释放补体 C3,进一步升高炎症。

除了高脂饮食,高糖饮食和含乳化剂的食品(如面包、点心)也会引起短时肠道屏障渗透性增加,导致内毒素渗入,引发肝脏、脂肪组织和胰腺的炎症变化。这种膳食脂肪毒性对体质羸弱或免疫缺损者尤为不利,高热量低纤维的饱餐后,肠道营养密度骤增,屏障渗透性增加,革兰氏阴性菌和条件致病菌趁机增殖或 “偷渡”,需要免疫系统额外处理才能恢复稳态。
相比之下,食用富含蔬菜和全谷物的营养全面的食物,引起的炎症水平要低得多。餐前来一杯富含益生菌的酸奶,有助于降低餐后炎症,对体重正常者和肥胖者都有益。此外,规律进食能让器官和肠道菌群形成协调节律,使身体对营养分解吸收有充足准备,从而减轻餐后炎症。

感染期间完全禁食同样不可取,身体仍需要基础营养维持免疫功能。科学的做法是顺应食欲,不必强迫进食,选择清淡、易消化且营养均衡的食物,如蔬菜粥、杂粮饭、清蒸鱼等,避免高脂、高糖和加工食品。保证充足饮水和膳食纤维摄入,维持肠道屏障完整,为免疫系统创造有利环境。
呼吸道感染时,身体的 “没胃口” 是一种保护性调节,过度 “补养” 反而会加重免疫负担。理解饮食与免疫的关系,选择抗炎、营养均衡的食物,避免给免疫系统 “添乱”,才能真正帮助身体更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