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逆调论》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也”。这句话解释了晚餐之后难以安眠入睡的原因。《黄帝内经》中又有“阳入于阴则寐”“卧则血归于肝”的理论,意思是说,夜晚本应是阳入于阴、阳气潜藏的安卧睡眠时段,但当我们晚餐吃得很饱或吃夜宵后,胃里存留下了大量食物。“胃者,水谷气血之海”,此时胃会司其受纳腐熟水谷之职,导致“胃不和”了,人体气血被调动协助运化,阳气由此振奋,而本应“归于肝”的血也在脉中游走,扰乱了“阳入于阴”“血归于肝”的生理过程,最终导致晚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然而为何午餐后犯困呢?《黄帝内经》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拿一天来说就是白天阳气在外。由于心主神志,白天心阳旺盛神志清醒,便是人在白天能够神采奕奕,头脑清晰不犯困的原因。而心阳是需要心血充养才能焕发生机的。但在我们吃完午餐后,进入胃内的食物需要进行消化,这一过程便会调动人体血液参与其中,协助胃腐熟水谷,从而消耗一定的人体阳气。与此同时,在人体阴阳平衡中,人在上午的气血运化均属阳气,十二点后开始生阴。阳消阴长之时也正是我们进食午餐的时间,于是餐后本就衰微的阳气,还要调动出一部分参与腐熟水谷。原本保障“神志”的阳气丧失殆尽,自然导致“神志”不足,有昏昏入睡的感觉。
由此可见,虽然都是入睡,但午餐后的犯困和夜间的睡眠是两码事。夜间正常的睡眠,是“阳入于阴”“血归于肝”后的正常表现;而午餐后的犯困,是心阳消减后的表象。因此科学对待这两个时段的睡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